夏日“九九歌”

2016-07-20       浏览人数:
    夏天是农家三忙的季节, 更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古代歌谣曾有:“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民谚民谣中有“瓦块云,热死咯人;天上过羊群,地上汗淋淋;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小暑接大暑, 闷热火上煮。”正因夏热之长,故夏季又有“长夏”、“炎节”的别称,也促成了我国古代的民谣“夏九九歌”的产生。
 
  约自宋代起,我国大江南北民间亦流传着“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用歌句逐日记录“九”的进程及气温变化情况,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暑消秋凉。与“冬九九歌”一样,“夏九九歌”亦是用民谣的形式记录夏季物候的变化,吟读起来通俗押韵,很有趣味。
 
  古代的苏、浙、赣、皖一带,已有不少“夏九九歌”流传,它用当地民间谚语,反映各地的气候、物候、农事等不同特点,词义则大同小异。如宋人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中就载有《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秋凉进庙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换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至清代民国时,老北京民间亦盛行流传“夏九九歌”,笔者童年时家母就教唱过,其歌谣为:“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头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既背下了歌谣,还学会了一些乘法口诀。这首“夏九九歌”,生动形象反映出从夏至节后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的天气变化,以及各个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并告知人们当随时令变化,注意身体的保健养生。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长温 )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