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掌舵国际组织的中国人

2016-03-30       浏览人数: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登上国际组织的高管职位,以中国智慧获国际社会认可。世界需要“中国声音”;那么,那些代表中国发出声音的国际组织“掌门人”,他们都是谁?
 
  杨少林
 
  首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
 
  美国华盛顿时间2016年1月11日,曾参与亚投行、金砖银行筹建的财政部官员杨少林被世界银行任命为首任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杨少林现任中国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司长,负责中国与多、双边开发金融机构的合作,包括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机构。此前,杨少林曾于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担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他还担任过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副执行董事等职务。杨少林的任命将于2016年2月29日起生效。
 
  柳芳
 
  首位国际民航组织中国籍女“掌门人”
 
  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民航组织2015年3月11日投票选举柳芳担任其新的掌门人。柳芳是国际民航组织的第一名女性秘书长,是第一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自1974年恢复国际民航组织合法席位以来,担任职务级别最高的中国籍官员。此前,自2007年11月起,柳芳一直担任国际民航组织行政服务局局长。柳芳于2015年8月1日接替现任秘书长法国人邦雅曼,开始3年的任期。谈到工作计划时,柳芳说:“我和我的团队将为全球经济,全球人民的交往努力工作。”
 
  赵厚麟
 
  首位国际电联中国籍秘书长
 
  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全权代表大会10月23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秘书长选举,当天有156个成员国代表参加了投票。赵厚麟作为唯一候选人,在首轮投票中即获得152票支持,高票当选为新一任秘书长,成为国际电信联盟150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赵厚麟于2015年1月1日正式上任,任期四年。1998年赵厚麟当选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局长,改变了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人士担任电联领导层的格局。
 
  郝平
 
  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掌门人”
 
  2013年11月5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科文组织执委郝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上被选为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选举中国代表担任大会主席。郝平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09年起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
 
  张晓刚
 
  首位中国籍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
 
  2013年9月20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钢铁协会副主席张晓刚在第36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上成功当选ISO主席的消息引发国内高度关注。这是自1947年ISO成立以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最高领导职务。张晓刚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任职,为期三年。现年59岁的张晓刚自2006年起即担任首届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参加国内标准化活动的同时,张晓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组织制定了制丝用盘条、混凝土用钢纤维等多项ISO国际标准。
 
  朱民
 
  IMF最高层的中国第一人
 
  2011年7月12日,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他是进入该组织最高管理层的第一位中国人。朱民出任IMF副总裁可谓“破了例”。这是自1944年IMF成立以来,首次打破管理层“一正三副”的模式,为朱民增设第四个副总裁职位。1952年出生的朱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后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6年,朱民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此后回国发展,到中国银行任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及副行长;2009年10月,朱民调任中国央行副行长,2010年2月,他被任命为总裁特别顾问,开始在IMF就职。
 
  林毅夫
 
  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08年2月4日,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在世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60多年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但林毅夫的脱颖而出并不意外。据悉,早在酝酿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名人选之初,佐利克就明确了从发展中国家遴选的原则。林毅夫不仅来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其学术成就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他对“中国奇迹”的经济学阐述早已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陈冯富珍
 
  首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中国人
 
  2006年11月9日,陈冯富珍成为第一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中国人,是联合国成立61年来,第一个出任国际组织最高负责人的中国人。而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公众卫生领域服务了28年。作为前香港卫生署署长,她在1997年禽流感、2003年非典疫情中展现出来的敬业、果敢和干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久镛
 
  首位中国籍国际法院院长
 
  2003年2月6日,曾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担任法律顾问的,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官史久镛,当选为国际法院院长,任期3年。年近77岁的中国法官史久镛,是经过15名不同国籍的法官选举,当选为国际法院院长的,这是国际法院自1946年成立以来,首次由中国人出任院长职务。史久镛出身上海圣约翰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长期在中国外交部工作,从事国际法的研究,著作等身。他于1994年担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2000年被选为国际法院副院长。
 
  吴建民
 
  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2年12月,中国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一年后,64岁的吴建民被国际展览局推选为新一届主席的唯一候选人,成为国际展览局75年历史上,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还是在国际常设组织中担任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2005年再度连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直到2007年11月卸任。吴建民22岁进入了外交界,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成为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 来源:宁夏日报  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报道 )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